
12张选民证背后的民主故事



简介
89岁的山西太原市民韩玉峰的家中,珍藏着一个充满年代感的红色相册。翻开相册,从1953年到2021年,从繁体字到简体字,从方形印章到圆形印章,间隔年限从两年、三年到五年……共有12张保存完好的选民证。
导读
详情
最早的一张选民证是1953年的,颜色已经泛黄,但字迹仍然清晰可见,全部都是繁体字。最上方三个醒目红字:选民证;上面两行是姓名、性别和年龄;接下来是两行注意事项:一、凭证参加选举;二、只准本人使用;最后是落款、日期和印章。
1953年3月1日,中国第一部选举法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》公布施行。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开始,各地分别采取无记名投票、举手等方式进行选举。
韩玉峰16岁参军,18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,20岁回国后部队驻扎北京,正好参加了北京市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。他说“当时是我第一次行使选举权这项民主权利,激动得我前一天晚上都没睡着觉。”
从那时起,收集保存选民证就成为韩玉峰的一个习惯。
从20岁的年轻小伙儿到如今的耄耋老人,近70年时间里,韩玉峰当过兵,在大学里任过教,在机关单位当过文艺干事,也在事业单位里任过职,工作和生活的地点从北京到山西大同再到山西太原。尽管年龄、工作地点、工作单位不断变化,但韩玉峰参加选举的积极性从未改变。
“人大代表人民选,选好代表为人民。每一次投票前,我都要做足功课,要选出真正代表人民的人大代表,否则对不起这神圣的一票。”韩玉峰满脸严肃地说,他十分珍惜每一次投票的权利。
一张张选民证记录着韩玉峰的人生轨迹,也见证着中国人民民主的发展历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