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携手向未来: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实践



从践行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的新发展理念,到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“一带一路”;从为全球治理贡献“中国方案”到明确提出“双碳”目标应对全球挑战;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、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到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,十年来,中国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,回应时代关切。
2013年,中国提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开创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合作新范式。建设8年多来,“一带一路”的朋友圈不断扩大。
截至2022年4月,全球149个国家、32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文件;“六廊六路多国多港”的互联互通架构已基本形成,中老铁路建成通车,中巴、中蒙俄、中国-中南半岛等经济走廊以及雅万高铁、匈塞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,比雷埃夫斯港第二阶段股权顺利交割;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投行、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为全球基建拓展资金渠道。
2021年,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11.6万亿元,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384.5亿元;中欧班列开行1.5万列,向沿线国家运送了146万标箱货物;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785.7亿元,一批“小而美”的减贫、卫生、教育等民生领域援助项目落地见效。
2021年3月27日,乌兹别克斯坦政府收到了首批从中国采购的新冠疫苗,并在次月1日正式启动了大规模接种。
2021年3月27日,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采购的首批中国新冠疫苗运抵塔什干。
新华社发(扎法尔摄)
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,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,呼吁各国同舟共济、合作抗疫,始终是团结抗疫的积极倡导者和务实行动派。2020年5月,中国率先提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。
走进位于广西北部的钦州港东站货场,一趟趟“钢铁巨龙”驶进驶出,一派车来船往的繁忙景象。
2022年1月15日,广西新年首趟西部陆海新通道年货班列从钦州港东站驶出(无人机照片)。
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
自2022年1月1日起,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(RCEP)在中国、日本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新加坡、越南等国正式生效。这个全球人口最多、经贸规模最大、最具发展潜力的自贸协定,正在为区域经贸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,给成员国企业带来更多对华合作机会。